《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合集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这是一本修身心灵的书,看到一半,就会觉得有些枯燥,难以消化的,但坚持读下去,就会有所感悟。
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人才竞争强,婚姻的强迫性和随属性多,方方面面的不如意给人的心灵带来很多困扰。有的人心灵敞亮,不钻牛角尖,就会少了很多烦恼,多了很多机会和快乐。有的人心地狭窄,就会困在自己的栅栏里,再也突破不了自己的心门,看不到广阔的天空,半生都让自己活在炼狱里,不得安宁。
其实要说舒心,谁能说自己是绝对的快乐?人要顾忌很多,想要的很多,付出了很多,收获的却不一定如期望的结果那样丰厚。这是人生经历的必然,不能总是耿耿于怀,要勇于放开那份沉重,积极地向前看,才能看到希望和未来。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有一点很深刻:人要学着问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很多受到烦恼困扰的人肯定没有好好地问过自己,为什么自己把自己困在烦恼里不能逃脱出来,而是一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实就是缺乏自问,自审的勇气。
对于感情伤害,很多人都只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不肯直面自己的错误,一再地把责任规划给对方,好让自己有理由去指责去恨,或者获取旁观者的同情,殊不知,越是这样,越是把自己逼向了死角,把自己逼上了不想回头的路。
我们去爱自己亲爱的人,总是以各种借口去强加给对方,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好像这样才是爱。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爱,其实更应该懂得放手,不要事事干预,事事操办,这样既疲累了自己,也伤害了对方,让对方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甚至颓废的人。
为人处世时,我们的心态决定着周围人的人际圈儿,跟你走得近的,说的来的,都和你在同一个磁场里共振,引起了正能量的共鸣,这就是同味相投。相反,有些人总是让人难以接近,人们都会敬而远之,那说明你的能量磁场在排斥,那是你自己本身无法发觉的对人的一种潜在拒绝。如果你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改变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想要做什么,而不是委屈和抱怨,靠虚华的语言获取同情和驻足。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智能过滤器,在众多的信息中,多数是按照自己的潜意识状态去留存自己想要的,失去了很多公平分析的机会,只要我们能认真地检视自己,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看问题,就一定能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平和宽大。
多回头看看,哪些是应该保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哪些是应该臣服的,用一颗自然地真正的自我之心去接受和放下。
一个人,要能看透真我,做到真爱,喜悦与和平,才会真得找到幸福的所在。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求索,也许就会在某一天,找到或者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2《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张德芬写的一本关于现代都市人应该怎样活着的哲理小说。这是一本关于都市人身,心,灵修行的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而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己会很痛苦的。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少有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和以往我所认为的略有不同。在以往的岁月中,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因为父母是命中注定的,是唯一的,他们对你的爱不会掺假,不求回报,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而朋友是你自己结交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你选择了这个人当你的朋友,那你们之间也就能交心,那在你有困难时,朋友就会来帮助你。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都认为的观点吧。但是,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文中,却有着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外面只有你自己,没有别人。”是的,除了那么几个患难之交见真情的挚友外,都市中所谓的社交圈中所结交的朋友,都是有目的性的。此外,朋友会经常随着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而更新,对于朋友的好坏也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的。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别人也许会不求回报的帮你,但是绝不会在损害自己利益的基础上帮你的!所以,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了,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好好地生活下去。所以,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了,我们才有能力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所以,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了,我们才不会在生活的重压下迷失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是谁?我不是谁?这是文中两个白袍老人的问题,我已有了我自己的答案:我就是我。我不是别人。每个人都像生活在一个看不见得牢笼中,放不开手脚,害怕碰壁。这个牢笼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更可以是我们心中的榜样。每个人都说过,至少心中暗暗想过,将来要成为某某。可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那个某某,这就够了,为什么你还要去当别人的翻版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可取代的。做自己,活出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出自己的风范,活出自己的人生。
《遇见未知的自己》,每个人读有每个人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我重拿起这本书读时,我会有不同的领悟和感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3这本书虽然是在我急需的时刻买的,但买来之后,未敢急着去读,怕这一顿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盘狼藉;或者仅是草草吃完,勉强充饥。我不是想用来充饥的,而是想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受益一生。想使自己这“无心”之人,读完后,能够为自己找回一颗鲜活的“心”。
发现这本书是作者20xx年秋完成的,20xx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长,需要破茧而出的20xx年,有朋友推荐给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
它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女主人公经过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点,从烦恼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乐,并取得生活事业双丰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纯心理学书籍的深奥枯燥,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烦恼,比如对某人的讨厌、对工作的烦恼、对待遇的不满等等,都是我们自己人为地在放大。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 ……此处隐藏10350个字……但我们随着生活的改变,包围真我的面具越多,我们就离真我越来越远。“人生就像一场戏——角色面具”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这一观点,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凭着我这二十年的生活感悟领会到了:‘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就是台上的演员,我们的人生观念就是导演,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要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书中对于我们所有人所追求东西而下了定义——爱、喜悦、和平。这一点解开了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困惑——我们在世界上生活到底为什么?我们最终所最求的不就是爱、喜悦、和平吗?
他是由内至外的散发,而不是由外来物质所获得的,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当然,不能说每个人想要的都一样,虽然追求的目标一样,但所追求的爱、喜悦、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是我们的目标有所不同,生活就有了差异。我们喜欢或讨厌的一些人或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或需要,就像镜子一样,反映我们的内在,当我们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物触动时,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内看,看看自己以前的旧伤有没有碰触到,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没整理好,不能把能量浪费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当我们面对外在的事物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时,我们要把那些的当作是为我们包装的的礼物,不同礼物就有不同的包装,他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但是当我们鼓起勇气,一点点的大开包装合,我们会发现里面的礼物值得我们去珍藏。最后让我深深的懂得,其实一切的问题都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要我们去适应这社会,并不是让我们来改变这社会来改变自己,只要我们改变自已,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会随之改变。对于这本书,我会细细的去品味,去斟酌,从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4在以前的日志中提到过一本叫做《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书,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也曾经是这本书在我极其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一片开阔的心境。
最近偶然的机会,和一个朋友聊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的回答是真正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就想到这本书并且推荐了给他看。然后自己也又重新翻出了这本书开始重温,发现仍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示,让自己变得平静。不知是什么缘故,看了这本书就很想找人分享,所以,现在就写写这次看后的点滴心得,因为还没全部看完,所以写到哪就是哪了。
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别人给的,而喜悦却是自己创造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快乐是由外而内,而喜悦确实由内而外的。快乐需要外界提供给我们快乐的源泉,如果那个源泉没有了,我们就不再快乐,换而言之,快乐是依靠外界而存在的,我们无法控制。而喜悦则是自发的能感觉到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无需依靠外界,内心的满足感,所以是自己的创造的。以前总会把自己的快乐寄希望于别人,等待着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却也让自己处在了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现在,开始慢慢让自己去创造喜悦,自己去营造那种感觉。比如会在今天晚上,一个人到对面的绿地去晃悠,听着喜欢的歌,慢慢地走着,看着又大又圆的月亮,四周几乎没有人,却能让自己和那个真我更加接近,这个时候心情很惬意,似乎真的能感觉到一种内心的喜悦。
关于情绪在书中,情绪被认为是阻碍我们与真我联接的障碍。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蛮感性的人,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其实这也就是因为太强的情绪,让我们看不到真我,蒙蔽了自己的心,从而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而情绪又是有瘾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书中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讲,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如果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惨痛苦,那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变成你的一个情绪模式。更糟的是,当我们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形成一种叫做胜肽的化学物质,胜肽会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久而久之,身体对某种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去发脾气。所以这种情绪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背景音乐,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就我自己而言,看到这段话是深有体会的,想到以前的事情,一直因为同一件事去不断地不开心,是不是也是因为这种胜肽的在作祟呢?还有经过一长段时间的自怨自艾,即使自己明明就是已经可以开开心心了,但是却因为胜肽的关系,又把自己拉回了那个情绪。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事情,通过这本书对情绪的解读,有了答案。所以,这也让我明白,不能任由某种情绪的长期存在,偶尔的不开心肯定会有,但是一直这样就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负面的情绪会给我们找来更多不好的事情。(未完待续)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5《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灵修的书,总觉得所谓灵修有些玄学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个光鲜亮丽的新闻主播到一位为追求自我真相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心灵修行者的蜕变,让我对所谓“灵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她用一个深入浅出的故事把多年来灵修的心路历程呈现给大家。告诉我们如何走出困境快乐地生活。
本书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评判着,同时也评判是对方。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书中一位老者给出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老人教导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和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基础,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去判定它,不管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其实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的发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他们这样的或那样的发生。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许多烦恼,比如讨厌某人、怀才不遇、不公平等等,这些看似外界对我们的困扰,实际是对自己的不了解、不认可。种种的痛苦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解释,是我们自己主观创造出来的,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为这些事情找到能够安抚自己的解释。这些问题和困扰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书中的一个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们要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臣服于我们无法改变的结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满就会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自然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受害者的思想让我们总是寻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陷入痛苦。
其实,外面没有人,只有自己。我们到底有没有真心关注过自己的内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一直在拼命地往前冲,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内心的声音。改变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换一个方式对待别人也是换个方式对待自己,宽容他人也是宽容自己,严苛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尝试放松一些,换个方式想想,在理解别人的同时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释怀了,有些沉静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渴求了……。
给自己一个微笑,期待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