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度量教案

时间:2024-09-30 16:04:50
一年级数学度量教案

一年级数学度量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度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度量教案1

教学目标:

1. 会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尺。

2. 初步认识米尺,知道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建立1毫米、1厘米、1米长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会用直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1.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的认识。

2. 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会用直尺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1厘米和1米长的表象。

教学准备:

工具尺、米尺等各种不同的尺、多媒体和度量的工作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我们学校正在改建,要请木工叔叔为大家定做一些桌子,可工人叔叔不知道桌子的长度,你们能帮助叔叔吗? 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知道桌子的长度? (从一个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尝试去解决发生在身边的事,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用拃、脚底、脚步等方法来度量

1. 初步了解用各种不同的度量方法

师:(媒体出示)看!小丁丁、小巧他们是用什么方法量的?

①生:小丁、小亚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张开来量桌子的长。 辨错

(媒体出示小丁的正确量法和小巧的错误量法)

②生:小胖用脚步量黑板的长,小巧用脚底来度量橱的长度。

(说明:本节课已经进入了长度的定量比较,也就是通过两数来表达长度。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对不变的器官延伸,如:拃。脚底、步子等都可充当计量单位。但由于并不精确,只可作为估测工具。)

2. 与生活联系

师:观察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用脚步/脚底/拃来量比较好?

3. 小组活动:用不同的方法度量

①师:每组选一种喜欢的方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并到老师这儿领表格记录量的结果。 (小组活动) 汇报:我们是用xx方法量的,量出的结果是。

问:都是量桌子的长,为什么大家量出的结果不一样?

(让学生亲身实践,用喜欢的方法去两课桌的长度。由于选用的方法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如果用一样的方法去测量结果会如何。)

②师:我们一起用“拃”来量桌子的长。 量出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师:“拃”不是标准的度量工具。 用什么工具度量,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4. 出示课题:尺是标准的度量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准确的度量。

(学生的手的大小差异不大,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用拃充当计量单位去测量。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用拃测量并不精确,因为每个人的手大小不同,量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因此拃只可作为估测工具。而能准确度量的工具是尺。)

三、认识工具尺

(多媒体):观察,尺上有什么? (刻度、刻度线、厘米的英文表) 问: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在尺上找一找。 师:尺上的每2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找一找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是一厘米的? (多媒体)一个手指的宽度、铅笔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等都大约有1厘米。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会更深刻更有意义。)

四、用尺度量

1. 用尺尝试度量

师:桌上的信封里有一根小棒,请你动手量一量。 老师看到有几种不同的量法。

辨错:(多媒体出示①斜着量②正确③没有对准0)

测量物体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另一端到几就是几厘米。

2. 看图直接说出物体的长度

3. 实践操作

①量一量铅笔盒中的学习用具的长度。

②刚才各组用脚步/脚底/拃来量桌长,那你们的1拃/一步/一个脚大约有多少厘米?

③知道你们1拃/一步/一个脚的大约长度,那你知道桌子大约有多少厘米吗? 生汇报结果:桌子的长大约是xx厘米。

(让学生量出自己1拃/一步/一个脚的大约长度,这样就等于身上有把尺了,可以随时对所要测量的物体长度进行测量。)

五、小结

师:小朋友帮工人叔叔量出了桌子的长,老师代表工人叔叔谢谢你们。

问: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还想解决什么问题吗? 如果老师想量操场的.长度,你们说该用什么工具来量?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会更高的。)

一年级数学度量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3、明确数学课和数学作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4、通过讲故事,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自我介绍

1、同学们知道这节是什么课吗?你怎么知道的?(板书:数学)

2、大家认识我吗?怎样欢迎?“朱”有几笔,你怎么数出来的?

3、你了解朱老师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的互动)

4、知道怎么联系我吗?背一背: (谁能说一说怎么快速的记住老师的电话)

二、认识本学期学习任务

1、如果现在请你看一看数学课本的目录,再来向大家介绍本书的内容,你能行吗?试一试吧。

三、介绍本学科的相关要求

问题1:上课前要做哪些准备?怎样爱护书本?

(一)学习用品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放在左上角。(安排检查组长)

2、书本要包皮,不乱涂、乱划、乱写。

3、作业用同一种颜色的钢笔。

问题2:课堂上注意哪些纪律?在教师办公室注意哪些纪律?

(二)学习纪律

1、坐姿端正不做小动作(慎言慎行)

2、积极发言,声音响亮,表达完整。

3、老师讲话时看老师,老师写字时看黑板。

4、预备铃响后马上回座位静候老师到来。

5、上课迟到或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

6、在教师办公室不得随意讲话,排队三人以上时,第四人应在办公室外等候,出一人后再进。

7、做作业独立完成。讨论、请教同学等同抄写,在家不会写可以问家长,家长也不会的注明原因可不写,在校可以问老师。

8、课间不得写作业(订正除外)

问题3:做作业应注意些什么?

(三)家庭作业要求

1、注明时间、作业内容;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

2、每格写一行,做完一题空一行。

3、订正要重新写,不得在原题上改;在练习册上可以直接订正,但要换一种颜色的笔。

4、答题用钢笔,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

5、班级姓名按照要求写在指定地方。

6、连线要用直尺,画图要用铅笔和直尺。

7、当天作业当天订正。全对直接交组长,有错订正经老师批改后交组长。

8、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要家长检查后签字并写上完成情况。

(四)课堂作业的要求

1、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

2、在每次写作业之前,先在第一行写上第几次,在第二行写上几月几日、星期几,从第三行开始再写作业。

3、认真书写,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

4、每格写一行,做完一题空一行。

5、有错当天及时订正,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6、只用一种颜色的笔写作业。

7、凡是请假的同学,来校之后立即补作业并及时上交。

四、听故事悟道理——介绍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

一年级数学度量教案3

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分析:

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本册教科书还安排了简单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物体和实践活动等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计算的理解与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领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二)解决问题领域

1、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初步了解到同意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领域

1、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教学对象分析:

我任教的一(1)、一(3)两个班的数学,他们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即将踏入正式的、正规的教育学习。我任教的这两个班,他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时间较短,孩子普遍好动,行为习惯还有待规范。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教师应从课堂常规训练开始,因为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6—10的加减法。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

七、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教学步子。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一年级数学度量教案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不单纯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前几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已经注意通过一些操作和作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图都比较简单,在本册适当提高一些要求,通过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在备课时,我曾经想过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知识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发现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学得不扎实。在本次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在一节课内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再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

2、能力目标:进行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三、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学角的概念.通过师生的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本节课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口答,判断选择,实际操作等),围绕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点,达到巩固和运用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度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