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案

时间:2024-09-30 16:04:18
雷雨教案锦集六篇

雷雨教案锦集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雨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雷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道雷电形成的原理过程,明确雷雨天气的危害,树立防雷电的安全意识。

2、 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了解好掌握预防雷击的方法好技能。

3、 初步掌握遭遇雷击之后的紧急治疗方法和应急措施。

教材分析:

引言部分指出了雷电的危害,同时揭示了本课要了解的内容和重点的教学任务。主体部分共设不友好的来访者和避开雷电防雷击两个主题。

教学重点:

雷电形成的原理过程,明确雷雨天气的危害,树立防雷电的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

遭遇雷击之后的紧急治疗方法和应急措施。

教学过程:

一、认识雷电

1、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雷雨季节电闪雷鸣的视频资料,提问:‘这是什么现象?经历过这种天气吗?当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根据生活体验交流对雷电的认识。

3、教师引导:“雷电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就经常会遇到雷雨天气。你知道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吗?”

4、 学生先就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介绍,然后教师结合教材介绍进行补充。可以利用电发生器等科学试验器材为学生演示一下雷电产生的原理。

二、正确认识雷电的危害

1、 教师引言:“雷电发生时的温度高达20xx℃,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温度会产生怎的危险?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交流雷电的危害。

3、 教师小结:“云层能积聚大量正电荷,而地球是导体,本身积聚负电荷,从而使得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形成很高的电势差,几百万伏到几亿伏,因而产生的电流就十分强大,达到几万安至十几万安,形成高热和强光,会造成巨大破坏,能使人立即死亡。

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

4、根据真实案例体会雷电的危害。

(1) 了解教材“真实再现”的案例,教师提问:“这样的严重后果你想到过吗?当我们遇到雷雨天气的时候,你想到会有这样的危险发生吗?”

(2) 学生交流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雷电灾害的了解和认识。

(3) 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雷击事件案例,帮助学生更全面、明确地认识雷电,重视雷电的危害。

三、整理资料

1、 教师指导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和通过学习了解的雷电危害进行整理。

2、 学生交流收获。

四、野外预防雷击

1、 教师引言:‘当我们上学、放学的时候,外出游玩的时候遇到雷雨天气是常有的事情,那么如果在外遇到雷雨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2、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结合教材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l)避雷、避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使用雨具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3)留意自己的衣着有没有容易导致危险的物品。

(4)避免使用电子产品。

(5)不进行危险活动。

五、家庭防雷电措施

1、 教师出示一组居家生活中的防雷电图片,让学生判断其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教师给予分析和补充。

2、 教师启发:“我们在雷雨天气应该注意防雷击,那么在平时没有出现雷电天气的时候,又该怎样预防雷电呢?”

3、 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的防雷电措施,教师补充,如安装避雷针等。

六、雷击后的救护

1、师:“雷电的危害是巨大的,我们平时一定要加倍小心。不过如果有人不幸遭遇雷电伤害,我们千万不要慌张,也不要犹豫不决耽误救治的时间,学习正确的施救方式可以让我们及时帮助遭遇雷击的患者摆脱生命危险。”

教师播放对遭遇雷击者的紧急救护视频,并结合视频进行救护方法的讲解。

2、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技能的训练。

雷雨教案 篇2

【抛砖引玉】

1 . 初学戏剧,应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 . 《雷雨》是一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 四幕 )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 . 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下关于《雷雨》前后情节的介绍,把本文与其衔接起来。

4 .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5 . 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6 .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 ( 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 ) 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7 . 文章应以周朴园这个典型人物为核心,联络情节结构,寻找矛盾发端,挖掘人物性格,归纳文章主旨,学习写作特色。

【指点迷津】

1 . 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2 . 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 ……此处隐藏4850个字……、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下天常常下什么雨?(雷阵雨)雷阵雨就是雷雨。(出示课题)

板书:15、雷雨

1、雷雨天有什么特点呢?(雷雨时间不长,但天气变化很大。)

2、雷雨时的天气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边看边听,熟悉课文全文内容。(软件)

三、自渎全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景象?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中的景象?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四、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让学生观察雷雨前最突出的景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写的?(软件图①展示)

2、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观察到的景象。

如(满天乌云、天色昏暗、天气闷热。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说明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3、句式比较:(软件)

乌云压下来。

(1)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具体说明数量,颜色。)

解:满天的:本课指空中乌云多。

黑沉沉:本课指乌云很厚、云很低、天色很暗。

板书:乌云压下来刮大风

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强调)

(说明雨前天气不是一般闷热,而是十分闷热。)

板书:叶不动蝉不叫

(过度: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蜘蛛逃走了。

(3)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解:垂:原指东西的一头向下,如垂柳。本课指蜘蛛逃走时吊在细丝上的样子。

板书:枝乱摆蜘蛛逃

4、小结:(看板书)这三个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雷雨前天色昏暗,没有一丝风,听不见蝉鸣,突然又狂风大作,蜘蛛逃走,电闪雷鸣的景象。这是雷雨要来的主要特征。

板书:电闪雷鸣

5、指导朗读1-3自然段。

6、练习:1(略)

(二)用以上方法学习4-6自然段。

1、读课文4-6自然段,从哪些词中看出雨下得非常大?(软件)哗、哗、哗(突出了雨声大,很密,挡住视线所以看不清窗外的景物。)

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

2、课文连用两个渐渐地,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打雷下雨时间较长,雷声雨声都是由大变小的。)

解:渐渐:一点一点,慢慢地。

板书:渐渐小了

3、小结:雷雨中最突出的景象是什么?

(雨势很猛,雷雨是慢慢变小的。)

4、有感情读4-6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7、8自然段。

1、引导看图,雨停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软件)

2、什么原因是天亮起来了?

(乌云散了,所以光线好了,感觉到天亮起来了。)

板书:天亮了

3、过渡:大雨过后,空气怎样?句式比较。(软件0

清新得空气迎面吹来。

(4)

清新得空气迎面扑来。

解:清新:本课指空气清洁而新鲜。

扑比吹力量大,速度快。(动作演示)

板书:空气清新

4、课文里哪两句话与前文有联系?

蝉叫了,蜘蛛有坐灾网上。

(雷雨前蝉一声也不叫,蜘蛛从网上垂下与雷雨后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有什么联系?)

5、从哪些地方还描写了雨后的景象。

(雨停后的太阳,彩虹挂在天空,蝉叫,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叫了。)

挂:吊起,悬在高处。本课指彩虹出现在天空,好像是挂着的样子。

板书:雨停了蜘蛛青蛙

(四)总结全文。(复述板书全文)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记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

(五)反馈知识。

1、选择正确的词语移动在括号里。

黑沉沉一动满天的一声

(1)()乌云,()压下来。

(2)树上的叶子()也不动,蝉()也不叫。

2、想一想,用哪个词最恰当,将选种的用鼠标按一下。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盖、压、落)下来。

(2)打开窗户,清新得空气迎面(吹、打、扑)来。

(3)一条彩虹(挂、停、飘)在天空。

(4)蜘蛛又(爬、停、坐)在网上了。3、造句。

(1)渐渐地

(2)挂

4、说说雷雨前和雷雨后有哪些地方不同,再填表。

雷 雨 前 雷 雨 后

天空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蝉蝉 又叫起来

蜘蛛

雷雨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能力目标: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能围绕主题选材,按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

3、 情感目标: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观察日记。

三、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雷雨教案锦集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