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5-04-21 11:19:09
关于文言文教案5篇

关于文言文教案5篇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结合工具书、课堂练习题、文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4)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书非借不能读”道理的写法,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2、作品简介(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相关背景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枚( ) 斋( ) 俟( ) 辄(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 庋藏( ) 素蟫(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FvJ2Iw'L0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一词多义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子:子不闻藏书者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为:为一说

若业为吾所有

非独书为然

焉: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之:吾不得而见之矣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富: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有张氏藏书甚富

而: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归而形诸梦

生固幸而遇予乎

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词类活用

汗牛塞屋

庋藏焉

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唯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3)重点词语解释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贫难致

归而形诸梦。

故有所览辄省记。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4)特殊句式----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A书非借不能读也。

B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C为一说,使与书俱。

(5)古今异义词

1)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 无论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夫人

古义: 今义:

3) 子不闻藏书者乎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古义: 今义: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1)《黄生借书说》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 的文体,课题的“说”是 意思。

3)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 ,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4)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中间三段是重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① ② ;③ 。

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 、 和 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

然后,用 和 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接着,以 和 加以印证。

最后,以 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 ,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A.天子读书者有几B.书非借不能读也C.富贵人读书者有几D.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二)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三)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借者”是指:()A.作者本人B.黄生C.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D.借给别人书的人(2)“可惜”的意思是:()A.应当珍惜B.值得惋惜C.使人叹息D.让人可怜2.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1)“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A.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B.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C.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D.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2)“归书也必 ……此处隐藏2569个字……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解析答案:A。A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不正确。错误之因是对文句的翻译不正确,“非仕有力者”,不是做官有力量的人;“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不是才情有文采的人,即使游览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不是身强力壮的人,大多老死在那个地方。B、C、D三组符合文意。

例三(20xx辽宁卷第14题,原文见第五节筛选信息“典例精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解析答案:A。本题列举出四个选项,B、C、D的分析概括与原文内容相合。A项分析概括不正确,错误之因是对“素知识者”理解错误。知识,相知相识的朋友;理解为“有知识”,错误。A项的错误,是不明了词语古今义的区别。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⑴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⑶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⑴ 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⑵ 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时代背景介绍: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攻打齐国几乎兵临城下。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个怎样的阴谋?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阴谋的?

二、初读翻译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自读课文,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互助翻译,疏通课文

三、理解课文

1、楚王要“辱”谁?(真的是为了辱晏子吗?)

“齐之习辞者”VS“习辞者”

2、楚王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准备?

与左右大臣合谋

安排演员

选择时机:酒酣

3、在宴席上正式“演出”时有没有破绽呢?

4、“王视左右曰”,此时的楚王可能有怎样的语气神情?

5、面对楚王的别有用心的刁难,面对国家尊严受到威胁,晏子是如何应对的?晏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进行反击?

对比 淮南为橘VS淮北为枳

类比

对比 在齐不盗VS入楚则盗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时是一种怎样的笑?

6、从全文来看,体现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为什么要“避席”?

7、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8、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复习文言文知识

《关于文言文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