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反思

时间:2025-02-20 19:04:52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凡卡》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凡卡》教学反思1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凡卡》教学反思2

无疑,这次“突发事故”不但没有打乱教学秩序,反而成为了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彩体验。听着孩子们在交流时展现出来的那一份善良的心愿,那一份渴望;读着孩子们字里行间流露的对身边的小凡卡那一份关注与同情,我替自己随机寻找的“你们觉得这两个制度下的‘凡卡’命运相同吗?”这一突破点感到欣慰。的确,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有时真的不需要说教,只要倾听,点拨,引导就行了。

【课后反思】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本案例由一位学生的疑惑──“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是也有小凡卡吗?”给本堂课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留给我许多的思考──

1、“无痕”点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许多时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脱离开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有太多的政治色彩,个人主观色彩,导致学生即使遇到非常敏锐的问题他们也逐渐变的麻木不仁。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的抓住课堂教学随机生成的点,进行“无痕”点拨──“你们觉得这两个制度下的‘凡卡’命运相同吗?”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自然而然地去感受,这两个制度下的‘凡卡’命运结局是不同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凡卡有许多人的关爱,他们是幸福的。这样,学生们就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需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真实地展现生命活动是给以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这种扶正就失的教学正是学生生命成长发展的最好呵护。

2、“活用”资源──文本信息和课外信息的有效融合:

成长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时代的孩子,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文本之外的信息,往往是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我果断地摒弃预设的教法,充分利用课堂信息资源变化这一隐形的教学资源,加以引导、点拨,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实现了有效教学。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这些课堂生成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面对课堂中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教师应披沙拣金,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实现文本信息和生成信息的有效融合,使语文学习的资源更丰富,更有效。

《凡卡》教学反思3

一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该怎么用,它的教学价值在哪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如何实现有过程、有思考、有深读的阅读?

对于这篇文章,要抓住小说的主要人物与情节,把教学重点确定在课文第3~15自然段的阅读。教学中,要把教学价值定位在对文章写法的揣摩与体悟上,聚焦对比的写法,让学生在对比中读出“相同”与“相异”。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语,只是在做课堂的旁观者。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反复进行“对比阅读”。在第二板块中,我让学生读出不同——对比读回忆和写信的段落,找找凡卡前后生活的不同,并且问:读完后你看到了怎样的凡卡呢?学生在这一环节基本上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可怜、受苦”、“快乐”等词语也能轻易地说出来。

本来应该提前印好学习单,让学生自由填写学习单,这样的课堂效果更加好。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从文章中发现不一样的凡卡,从而体悟到“对比”写法的妙处:突出凡卡命运的悲惨,激起读者的`同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我们教语文不单单是在教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教方法。对于“写法及其好处”,学生总是不能很深刻地明白,在写习题时往往空白。

这节课进行了三次对比,第二次旨在求同。问:凡卡乡下的生活真的有无尽的快乐吗?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这时学生都能很清楚地知道凡卡不快乐,也能很迅速地找出相应语句。第三次对比,是让学生从《凡卡》的原文中去对比发现相同和不同之处。

“对比”既是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作者运用对比,揭示了凡卡的苦难,社会的黑暗;读者运用对比,深刻地感受到了凡卡的痛苦,社会的罪恶。同时,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反复而深入的对话,这既是对文章的深入解读,也是我们对作者表达的最大敬意。

< ……此处隐藏11057个字……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这段回忆充满了欢乐的情趣。“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凡卡和爷爷冷得吭吭地咳……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快乐地踏着积雪去砍圣诞树。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只野兔窜出来,爷儿俩呼喊着逮兔子。尽管在冰天雪地中砍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2.研讨本文表达特点。

(1)学生讨论,准备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部分。这两段回忆(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凡卡在乡下的生活虽苦,但在凡卡看来家乡生活是那么自由,欢乐,那么值得怀念。这就反衬出在鞋铺的学徒生活是多么凄凉、悲惨、难熬。

②文章细节描写也很突出,更加突出中心。(可读第八小节。找细节描写的句子。)文章第八小节具体写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些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那件事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时山林、枞树是什么样,在砍圣诞树时看到了什么等细节,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眼前出现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这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深刻感受。

③凡卡写信中,作者写了他三次“叹气”,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凡卡的内心感情。

第一次是凡卡在写信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看了周围的环境,“他叹了一口气”。凡卡从家乡来到这充满凄凉、恐惧的鞋铺,黑糊糊的窗户,昏暗的神像,摆满楦头的架子,老板、老板娘凶恶的面孔,一下子都浮现在凡卡的面前。想起那无休止的劳动,残酷地折磨,就连写信,还是趁人们都到教堂做礼拜去了,才得空,而且提心吊胆地写,所以他不由的“叹了一口气”。

第二次是凡卡回忆家乡清静、优美、快活的冬夜与令人窒息的鞋铺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因此,他又“叹了口气”。

第三次是凡卡请求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之后,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往年在乡下,生活虽贫苦,但还有自由,在过圣诞节时,还能从圣诞树上摘一个糖果;能快乐地跟爷爷砍圣诞树、打扮那棵树,那该多有趣,多快乐呀!可现在,在这圣诞节的前夜?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离开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在城里受折磨,担心地写着倾诉自己痛苦生活的信。并且心情紧张,唯恐被老板看见,再挨一顿打。这里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更不用说什么圣诞树,金胡桃了。写到这里,凡卡再一次“伤心地叹了口气”。

凡卡每次叹气,内心都很痛苦,从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社会的黑暗。

④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综合训练,总结扩展。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凡卡的内心。

(2)小练笔:写片断——《我与凡卡比童年》

(3)写后交流。

六、布置作业

(一)照样子补充词语

例:(亮)堂堂

( )糊糊( )零零( )眯眯( )沉沉

( )酢酢( )生生( )晃晃( )灿灿

(二)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拟人、夸张)

1.我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

2.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3.忽然不知什么地方跳出一只兔子,箭一样地窜过雪堆。( )

(三)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

1.用“——”画出这段凡卡挨打的句子。

2.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地出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卡写了家乡那么多亲人,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凡卡》篇幅特别长,内容更是错综复杂,写信,回忆交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插叙的写法,使课文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课文该怎么教?思索了很久, 最后我决定把握教学目标,简单教,简单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生字新词的读音写法。随后带着孩子们把文章中的人名反复读了几遍,这样以减轻学生在朗读课文中的难度。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读外国作品,原因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就是我觉得人名太长,有障碍。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课文,然后指导他们学习。

接着,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课的看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好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不喜欢,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们不喜欢悲剧。原本我设计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课文。只有少数几个孩子说喜欢课文。于是我顺势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通过朗读课文,已经知道凡卡过的日子非常苦,你们都产生了对这个孩子深深的同情。为什么你们能在瞬间产生这么复杂深厚的感情呢?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们感情的变化。孩子们,在我们这个和平的社会里,也有许多悲剧,比如昨天青海省发生了7。1级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矿发生了矿难……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用文字来记录这些悲剧,来激发人们的同情,来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们引以为戒,让悲剧远离我们!孩子们,如何应用文字是一门很深的文字,今天,我们来好好学习《凡卡》这篇课文,去体味文字带给我们的精彩!”

察言观色,孩子们对这篇课文有兴趣!

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浏览课文,弄清课文的脉络,课文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寄信”的顺序来写的。

第二课时,我先引导孩子们迅速找出“信的内容”,通过体味重点的句子,去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孩子们的朗读很到位。然后引导孩子们朗读凡卡要求爷爷接他回家的自然段,体味回家之情切。这部分的教学也是我的重点教学内容。

随后让孩子们找出凡卡回忆的自然段指导学习。凡卡的回忆是甜蜜的,让孩子们读出凡卡内心的快乐。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凡卡的乡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吗?为什么在凡卡看来这么甜蜜呢?并告诉孩子们这一部分的写法叫“插叙”,这里插写的内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

《《凡卡》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